武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备不能一统三国,关羽要负全责可为何他 [复制链接]

1#

刘备不能一统三国,关羽要负全责。为何这样说?其一,来自其优点,一个“义”字,赤壁之战后在华容道,为了所谓的义,放走了曹操,害得孙刘联军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功亏一篑,错过一举歼灭曹魏势力的可能。

其二,来自其缺点,“高傲自大”。关羽气盛高傲,不讲策略,背弃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订的联孙抗曹的大政方针,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当时孙权派诸葛瑾去示好关羽。向关羽提亲,谁知关羽道:“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意思就是老虎的女儿怎么能嫁给狗的儿子呢?这话谁听了不气,怎么说你只是一个将,人家还是一方诸侯呢。不过也有人拿这段来开玩笑,说是关羽的口音重,让诸葛瑾听错了。他的原话是“吾女安肯嫁权子乎?”意思就是我的女儿不知道愿不愿意嫁孙权的儿子啊?我得去问一下。这是谦虚的意思,可被听成了“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管是哪种,孙权听了都大怒,没几天,就杀了关羽。再者,他目空一切的北伐,他完全的可以留守荆州,分散曹魏的军事力量和防御东吴,这是他的最主要任务。他不仅得罪了东吴,还用有限的用于防守的荆州兵力北伐,结果导致失败,后续的张飞的死和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气死都是由于关羽的狂妄而引发的。如果关羽不北伐,守住荆州,按照历史的发展,曹魏两代君王都短命,曹魏人才整体下降,朝堂内斗严重,而刘关张起码能够多活个三五年,军力旺盛,为当时世上最大威望的英雄人物。夺取关中一统三国也不是不可能。归根结底,关羽狂妄自大害了结义的两兄弟,也让刘备一生心血付之东流。还让蜀国不能一统三国。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有人说,你那都是《三角演义》的内容,真实的关羽不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再来看看真实的关羽是怎么样的,其中《三国志关羽传》中的一段记载: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也非常不服气。

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既然关羽是葬送蜀国的罪魁祸首,又如此高傲自负,那为何他还能被封为“武圣”,与“文圣”孔子的地位等同呢?而且查阅中国所有的书,只有他能被史书称为威震华夏的,这又是为何呢?今时今日,为何世界各国都有人祭拜关羽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那个你不太了解的关羽吧。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历史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出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年)农历六月廿四,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关羽身长九尺六寸、须长一尺六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与其忠义之气概正好互为表里。关羽十七岁结婚,十八岁生儿子关平。二十九岁时,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被关羽铤身赴险杀死,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遇刘备,三人恩若兄弟,桃园结义,从而跟随刘备,为匡复汉室南征北战。

民间最为熟悉的关羽形象来自于《三国演义》,一些故事神乎其神,京剧、评书甚至相声中都会频繁引用关羽事迹,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刮骨疗伤,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

但历史毕竟不是神话,也不是小说,正史上的关羽拿得出手的战绩只有三件,可这三件也足以让其威震华夏:

第一件,报曹公,诛颜良。

各类历史小说中,比如《西汉演义》、《三国演义》,为了让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通常会把武将们描述得冲锋陷阵,杀敌勇猛。故事当然精彩,不过在严肃的正史中,这样的记载还是非常少的,仅有项羽等少数几人,在正史中是有记录了他们亲自厮杀的细节的。虽然《三国演义》中记录的各种武打场面数不胜数,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次记录在正史《三国志》中,那就是关羽诛杀颜良。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关羽随曹操东征袁绍,曹操让关羽和张辽一起担任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看见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杀入千军万马之中,砍下了颜良的脑袋回到阵中,替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须知,人毕竟都是血肉之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之难,人毕竟是血肉之躯。纵观二十四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恐怕也唯有关羽一人了,昔日项羽纵然一人杀几百人,也身受十几处伤,更不能做到斩杀敌人主将,扭转整体战局。然而关羽居然做到了这一点。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关羽个人的武艺确实很高。

第二件,身在曹营心在汉。

历史上这一事件中,关羽的表现堪称完美。下邳之战刘备兵败,负责为他保护家眷的关羽被曹军包围。张辽从中协调,曹操接纳关羽投降。而关羽的投降,却与历史上所有的投降都有所不同,他对曹操直言不讳,表示自己只是为了保护主公家眷投降,等将来报答曹操后,还将继续投靠刘备。

曹操手下大多数将军的官职都是曹操亲自封的,而关羽的汉寿亭侯却是曹操向汉献帝奏请的。要知道当时的情况下,连曹操自己都没得到汉朝封侯,可见他对关羽的重视。这就是传说中的“上马金、下马银”,曹操之恩情,不可谓不大。

关羽意志极为坚定,曹操用功名利禄甚至美女来诱惑,关羽都不为所动,放弃了曹操给他的一切。斩杀颜良为曹操解除白马之围报答恩情后,他封存了曹操的赏赐,坚持追随当时已经投靠袁绍、无比沉沦的刘备。而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看不过去,想要去追关羽,曹公也表现出来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高风亮节,说了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身在曹营心在汉,奠定了关羽在封建时代的地位,他的忠君爱国思想被统治阶级所认可,故而大肆宣扬,成了忠义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身上所闪耀出来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也足以令当时以及后来人折服。

第三件,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势夺取荆州,并且把这里当做夺取天下的根基。根据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所制定的实现统一的策略,刘备在夺取巴蜀、汉中之后,“一旦北方有变,则派一上将军北伐”。当时刘备已经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曹操本人风烛残年,继承人以及幕僚间内斗不断,同时刘备、孙权从不同方向威胁魏国,北方政权出现动摇。

而关羽作为《隆中对》里的上将军,也依据原计划进行北伐,在襄樊围困了与夏侯渊齐名的曹仁。曹操连忙派出于禁率领大军支援,要知道当时于禁可是曹操帐下五子良将排名第一的,可见魏国的重视程度。结果关羽利用汉水泛滥,将于禁大军困在岛上,蜀军乘船包围。于禁率领大军投降,庞德被杀。

关羽击败了魏军,还得到了于禁的军队,声势大振,周边的各路流寇纷纷投靠关羽,史书上称他威震华夏。而且还让曹操担忧不已,想要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杀庞德。他这样的功绩,放眼整个三国,没有一个大将能做得到。

虽然关羽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么神奇,但是有了以上三点功绩,他无论从武艺、军事指挥还是忠义方面,都已经足够完美,绝对担得起“武圣”这两个字。

既然正史都对关羽的评价如此之高了,那他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还用怀疑吗?这里并没有人怀疑他的功绩和地位,但或许没有他犯的两个错,说不定刘备就能一统三国了。他如果没有犯那两个错,那他的一生就完美了,一个错来自其优点,“义”,一个错来自其缺点,“高傲自大”。

先说他的“义”。他在华容道拦住逃跑的曹操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在这里,“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与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线。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处也暴露关羽的致命弱点,他因旧情而忘却了孙、刘两家所付出的千军万马的代价,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他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则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弃吴蜀大业于不顾。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说,他已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了大将之风。

再说他的缺点,“高傲自大”。

说刘备的统一大业就是葬送在他手里也不为过,作为“千古名将”,他非常的高傲自负。史书上称关羽:“刚而自矜”、“性颇自负”。当然,自负到自矜的地步,那确实是过头了。

当然,凡高傲自负的人,都有过人的本领或才华,否则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连曹操这样的英雄,早在“温酒斩华雄”时就为关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对他怀有崇拜之情。直到关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叹:“关将军真天神也!”因为关羽有这种过人的本领,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钱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个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的长处很可能同时就是他的短处。关羽的这种高傲自负,使他勇往直前,智勇双全,无人可敌,这是他的长处;同时也造成他的短处,就是过于高傲,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胆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总是瞧不起他人,与他人较劲儿。关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性格太刚愎自傲,做事全凭自己喜好不顾大局。

公元年的7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当时关羽镇守着荆州,俨然已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同时暴露出骄傲自大的缺点,先是要挑战马超,后又不满黄忠和自己并列五虎上将,刘备和诸葛亮一直在安抚他。同时,关羽在荆州对诸葛亮留下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执行得并不好,尤其对待孙权的态度蛮横,还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要求,你不愿意也就罢了,非要说“虎女焉能配犬子”,有点狂妄自大不知所以了,引起了孙权的嫉恨。

本身刘备当初占荆州,东吴就很不甘心,一直想伺机夺取,关羽这一行为无疑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不但自己丢了性命,丧失了襄樊重地和荆州所有的地盘,吴蜀联盟破坏,而且荆州的地盘也被封闭于夔门以内。随之连锁反应就是张飞被杀,刘备夷陵大败,使蜀汉损失很多久经战斗的部将和老兵,元气大为损伤,蜀汉从此走向了下坡路!

还让蜀国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前有曹操,后有孙权。特别是孙权。如果在夷陵之战中,孙权倾其所有全力进攻蜀国的话,蜀国有很大的概率提前灭亡。如果真这样的话,三国就没有蜀国后来什么事儿了。

幸好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遣使臣到吴国去,修复与孙权的关系,勉强保持了后方的稳定,这才为蜀国续命了几十年。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形象,不能用简单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侧面来看待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

他违背诸葛亮制定的立国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外交路线,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他蔑视陆逊,认为孙权见识短浅,用孺子为将,终于上了陆逊的当,失荆州走麦城;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

但关羽之所以被现代人称之为“武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真实历史因素”前面已经说了,另一个是“文化渲染因素”。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各朝各代都不断抬高关羽的地位,直至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最终成为了神。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而且关羽是自汉朝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的民间信仰。古时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但是,关帝圣君乃儒、释、道三教均尊其为神灵者,在儒家中有关圣帝君、文衡帝君、亚圣之尊称,佛教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道家中,则有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民间则俗称恩主公。

“忠、义、仁、勇”四字成就了关羽,满满的正能量,最终成为了民族信仰。这足以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理想信念,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正是当今所缺失的东西。我们要反思历史,为民族复兴、为民族自信,重新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各位朋友,你们是怎样看待关羽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能把文章看到最后的,一定都是真爱了,来个三连吧,谢谢!!!这里是世界名人榜,欢迎点击头像进入主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